作者:贼眉鼠眼
李钦载愕然:“与我何干?”
“数月前,你在长安城与江南八大望族闹出的那点事,忘了?”
李钦载恍然,接着面露怒容:“事情不是都过去了吗?他们的家主还给我登门赔礼了。”
滕王冷笑:“数百年望族门阀的脸面,被你一个黄口小儿踩了又踩,你以为事情过得去?”
“现在报应来了,番薯推广到了人家的地盘上,他们不发一语,却能让这件事办不成,天子和朝廷偏偏还无法问罪他们,就问你气不气!”
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门阀势大
从本质上来说,所谓治国,就是拆东墙补西墙,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。
一个庞大的帝国,每天不知会出现多少事件和问题,有的是好事,有的是坏事,有的不一定能解决,只能拖着,有的容易解决,杀人便可,还有的既不能拖,又不能马上解决,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大麻烦。
滕王说的事情,在李钦载看来麻烦不小。
从表面上看,十几个州县抗拒种植番薯,问题好像并不大,最坏的情况无非是朝廷舍弃这十几个州县不种,对偌大的大唐帝国来说,这十几个州县的番薯产量并不会影响太大。
但,那只是表象。
站在李治和朝廷宰相公卿的角度看,十几个州县抗拒朝廷政令,问题大了。
说他们造反或许没那么严重,但他们却实打实地抗拒中央集权,抗拒天子诏令,这是不臣之举。
如何解决?
李治下一道旨,把这十几个州县的官员全部问罪罢免?
治国若是这么简单,人人都能当皇帝了。
如今仍然是天子与门阀精英共治天下的格局,准确的说,在长安城或是关中京畿地区,天子是无可争议的老大,谁敢不服,下辈子投个好人家。
但在京畿以外的地区,天子与地方门阀基本处于股份制公司的形式,天子当然还是无可争议的董事长,其他的地方门阀则是大股东。
董事长的行政命令通常情况下,股东们都要遵守并执行。
但若是股东们对董事长有了意见,决定联起手来抗拒董事长的命令,大家合在一起凑一凑股份,董事长的股份小于百分之五十一,这种情况可就不好说了。
世家门阀族人在长安城里必须老老实实趴着,天子说啥就是啥。
但到了地方上,世家门阀对地主阶级和民间百姓的影响,其实是大于皇权的。
长安朝廷颁下的诏令,地方门阀大多数情况下不敢抗拒,只能老老实实配合执行。
但若是门阀对大唐朝廷心怀怨恚,有心抗拒,那么朝廷的政令在地方上真的很难推行下去。
眼下江南岭南道的情况便是如此。
门阀联手抗拒朝廷政令,偏偏还没法说他们谋反,尽管他们干的事确实是不臣之举。
因为这地方对中央朝廷的软性对抗,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有。
上到武王伐纣,下到汉朝的七国之乱,以及西晋的八王之乱等等,其实都是从地方对中央的软性对抗而开始的。
事件之初,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,由于地方势力太过庞大,中央朝廷也不便处置。
问罪当地官员也不现实,门阀经营地方数百上千年,本地上任的官员与门阀之间已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,或者官员本就是门阀的门客故吏,朝廷动了他们,也跟动门阀没有区别。
不能打草惊蛇,怕逼反了地方门阀,又不能放任不管,怕门阀在本地坐大,长此以往,朝廷真就失去了对这个地区的掌控。
一个小小的推广番薯种植事件,稍微一深思,便引发了如此严重且复杂的危机。
李钦载有点头痛了。
李治和武后穷其一生誓要削弱世家门阀势力,不是没有原因的,他们对大唐的贻害太深了。
但这对夫妻做了一辈子的事,成效却实在不大,直到武后逝世,世家门阀的势力仍然存在。
中华历史上,世家门阀真正是从什么时候衰落的?
说来有点讽刺,是黄巢干的。
没错,就是那个天降煞星,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那个反贼黄巢。
起义军横扫天下,管你什么皇室宗亲,管你什么门阀多么牛逼,落到老子手上反正就是一刀剁了。
什么家族在地方上多大的势力,什么多少精英出自门下,在黄巢的眼里全特么是两脚羊,只有肉柴和肉嫩的区别。
中央朝廷历经数代,文火温治都没干成的事,黄巢一把刀给搞定了。
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李钦载的表情有些凝重了。
“有点棘手,不是问罪几个官员能解决的。”李钦载苦笑道。
滕王瞥了他一眼,哼道:“还用你说?若真只是问罪几个抗拒政令的官员就能解决,本王用得着千里迢迢从江南赶回长安?”
“这十几个州县已被江南各大望族经营成了铁板一块,州县官员大多出自江南望族门下,他们抗拒种植番薯自是当地门阀的授意。”
“若只是撤免这些官员,仍是治标不治本,朝廷的政令照样推行不下去,反而会激化地方门阀与朝廷的矛盾,得不偿失。”
李钦载沉思许久,不太自信地建议道:“若换个头铁的官员下去,巡察督促种植番薯呢?比如刘仁轨……”
滕王不满地道:“啥意思?本王的头不铁吗?再大的官员派下去,到了地方上还是用不上力,地方势力与官员的利益纠葛太深了,任何人到了那里都会束手束脚,干不成事。”
李钦载叹了口气,道:“此事看来只能禀奏天子了,让大佬们商议决定吧,我这样一朵柔弱的小娇花只能养在温室里,外面的大风大浪太可怕了……”
滕王露出嫌弃的表情,冷冷道:“你想置身事外,怕是没那么容易。”
“本王回到长安,连王府都没回,径自来了你家,你以为是为何?”
“当初在长安城,江南八大望族被你废了几百人,得罪他们的也是你,番薯种植在江南推行不下去,你是罪魁祸首。”
说着滕王的语气突然变得低沉而沙哑,眼神也变得更深邃,像霸道总裁盯上了柔弱无依的小娇花。
“你点的火,你自己来灭。”
……
太极宫。
李钦载和滕王坐在大殿内,一脸的无奈。
李治和武后眉头深锁,夫妻俩不时对视一眼,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同一种眼神。
想杀人但提不动刀的无奈眼神。
“陛下,事情大概便是如此,臣在江南道处处被掣肘,州县官员怠惰消极,不与臣配合,各地村庄农户也受了蛊惑,抗拒种植新粮,臣在江南岭南步步维艰,太难了。”滕王苦笑道。
李治表情难看,沉默垂头,不知在想什么。
良久,李治恨恨咬牙:“这些门阀望族,胆子越来越大了,朝廷的政令都敢违抗,长此以往,岂不是要拥兵谋反!”
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应对之策
皇权受到挑衅,最生气的当然是李治,他是直接当事人。
身份不同,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。
在李治的眼里,事情的是非对错其实并不那么重要,就算这件事里是江南望族占了理,对李治来说,他们也是大逆不道。
不管任何理由,都不是挑衅皇权的借口。
如果说李治是真龙之子的话,那么龙真正的逆鳞就是皇权,任何人都不能碰,包括至亲。
听滕王说完江南和岭南两道的经历后,李治脸色铁青,眼中已升起了森森杀意。
圣君不止诛心,也杀人。
“陛下,臣亲自走遍江南岭南,当地门阀势力根深蒂固,且利益人情血脉纠葛甚深,现在已不是什么种植番薯的事了,江南各大望族倚仗数百年积累之势力,当地百姓农户俨然已不闻长安朝廷,而只闻望族名姓。”
李治冷着脸,闻言扭头望向李钦载,道:“景初可有高见?”
李钦载沉思半晌,低声道:“陛下,臣赞同滕王殿下所言,现在已经不是种不种番薯那么简单了。”
“门阀势力已深植于当地,俨然已成了地方小朝廷,长此以往,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将越来越力不从心,最终只能任由地方势力坐大,慢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,到了那时,大唐社稷可就真的危险了。”
李治的脸色愈发难看,他很清楚,李钦载的话不是危言耸听,大唐立国根本就是建立在各地世家门阀共同拥护的基础上,才快速推翻了隋朝。
世家门阀能联合起来拥护李家称帝,自然也能联合起来把李家推翻,如同推翻隋朝一样。
门阀势力不除,李家皇权永远是空中楼阁,随时有被掀翻的危险。
然而……
李治咬牙道:“若是敌人,朕一声令下,战场上将士们一刀劈翻便是,但世家门阀……朕处置过轻,他们不痛不痒,朕处置过重,又怕门阀联手,煽动百姓造成民变,最终逼反他们。”
“过轻过重都不行,朕如何处之?”
一旁久不出声的武后突然道:“陛下,臣妾以为,此事宜当先软后硬,先礼后兵。”
“怎么说?”
“臣妾以为,陛下对江南望族的态度不可太强硬,不如先下旨垂问江南望族为何抗拒朝廷政令,让望族陈情上奏,说明原因。”
“同时也应遣百骑司秘密监视查缉,探查望族可有不臣大逆之举。”
“另外,陛下宜当在朝中提前选出一位钦差,随时出发赴江南岭南,监察望族,督促当地种植番薯。”
武后朝李治笑了笑,道:“种不种番薯事小,看的是当地门阀会不会继续违抗朝廷政令,如果钦差下去后他们依然我行我素,陛下,这可就不是简单的违旨不遵了。”
“到那时,还请陛下乾纲独断,杀一儆百,及时将地方门阀不臣的念头掐断,不可纵容坐大。”
武后说完后,在场三人缓缓点头。
李钦载暗暗钦佩,不愧是上下数千年唯一的女帝,思维清晰,城府深沉,处事也很有条理,别看是女人,她绝对是女人中的吕布,坐骑中的赤兔,几千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。
李治对武后的建议表示很赞同,于是又望向李钦载。
“景初可有高见?”
李钦载急忙道:“臣附议皇后之谏。”
李治嗯了一声,道:“景初行事向来周全,可有补充之处?”
一旁的武后微笑道:“景初畅所欲言,这是朝政大事,不必在乎人情世故。”
李钦载听懂了武后的言外之意,就是说不要担心忤了武后刚才的建议,只要李钦载的建议更好,武后也不会记恨。
都是干大事的人,这点起码的胸襟还是不会少的。
李钦载想了想,道:“臣便大胆再提两个建议,算是拾遗补漏之漏见……”
“臣以为,除了刚才皇后所言之外,咱们还应另做准备。”
上一篇:神诡世界:我靠挂机苟长生!
下一篇:日月风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