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视世界从做厨师开始 第1409章

作者:树上玉猫

  这就导致,苏明哲每次留宿的时候,若兰都会用被子蒙住头,不停地念诵佛经。

  因为康熙就要回来的原因,苏明哲想着在若曦过门前,不怎么方便出宫留宿了。

  所以在这一夜里,两人几乎彻夜未眠。

  第二日,苏明哲离开时,若兰、若曦姐妹白里透红的娇俏脸蛋上,都顶着一对黑眼圈。

  姐妹对视一眼后,一个羞怯,一个羞恼。

  不过,姐妹二人都没说什么,打个哈欠后,都回房补觉去了。

  没过几日。

  康熙归来,京城权贵们纷纷前来请安,顺便请求带兵‘出征’,讨伐倭国。

  做了四十多年皇帝,康熙对这些权贵的心思,把握的十分精准,知道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。

  若是以往,康熙或许看在往日情分,指点几人,让他们挂帅出征。

  但是,如今大清经历了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的党争,又经历了九龙夺嫡,导致大清各地贪官横行,国库空虚。

  在这个时候,苏明哲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不伤国本的来钱路子,康熙也不愿意当做人情,送给这些权贵。

  所以,面对这些权贵请战,康熙直接一推二六五,表示自己身体不适,朝政大权已经交由太子负责,这些权贵有什么事情,都去找太子处理即可。

  眼看康熙要做撒手掌柜,这些权贵们也不敢多做打扰,又来到东宫,向苏明哲请战。

  对于这些权贵的贪婪,苏明哲也是早有所料。

  所以,不管这些权贵说什么,苏明哲都只是微微一笑,然后用朝廷已经在和倭国进行沟通的理由,打发众人离开。

  这些权贵见苏明哲油盐不进,只能讪讪离去。

  权贵们退去后,朝中大臣又围了上来。

  张玉书、李光地、张廷玉等南书房大臣,全部围着苏明哲,温言劝道:

  “太子爷,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倭国原本确实不服王化,但是,现在他们已经朝我大清进贡,俯首称臣。若是我们因为一座银矿,就攻打倭国,这会让其他藩国心生恐惧的!”

  苏明哲听了众人的话,只是冷冷一笑:

  “我大清藩属国也没多少,数一数的话,也就高丽、琉球、南越、暹罗等寥寥几个罢了。如今高丽和琉球已经归附王化,开始设立行省。倭国、南越、暹罗这些地方,我也没准备放过!”

  众臣一听,顿时一惊,正准备开口,却不妨苏明哲抬手示意,自己还有话说。

  等众臣安静下来,他这才开口问道:

  “这倭国有银矿,而且数目众多。你们可知,这南越、暹罗有什么嘛?”

  “臣等不知!”

  作为中原朝廷,一向看不起周边藩属小国,就算偶尔了解,也大多都是制造‘万国来朝’的盛景,并非真心实意,稀罕藩属小国的特产。

  苏明哲见众臣真的不知,干脆直言道:

  “南越、暹罗等国,盛产稻米,并且一年三熟!”

  “并且,据我所知,南越、暹罗等国加起来,有两三百万顷耕地!”

  苏明哲一开口,就震惊住了所有人:

  “李中堂,你曾经是户部尚书,你告诉大家,我大清有多少亩耕地,一年产量多少石?”

  礼部尚书李振裕不敢违命,立刻开口道:

  “我大清全国耕地面积,在康熙三十二年时的统计数据,为六百五十多万顷,若是风调雨顺的话,一年的总产量能达到20亿石!”

  苏明哲听了这个数据,嘴角不由泛起一丝冷笑:

  “如果能产稻米20亿石,一人一年食用十石来计算,我大清总人口一亿多人,似乎绰绰有余!”

  “但是,在场诸位都是朝中大臣,应该明白,这个20亿石并不是稻米产量,而是稻米、小麦、红薯几十种农产品的总量!”

  “而且,所谓的风调雨顺,那也是理想状态,我华夏大地南北纵横八千里,每年都有水汽不均匀的情况出现,所以总有地方会出现旱灾、涝灾、蝗灾!一旦出现灾害,粮食产量就会大打折扣!”

  “据我所查,从我大清入关至今六十年,百姓相食的情况,都出现了六十多次,灾民流民总次数超过一亿人次!”

  “诸位大臣,我现在请你们仔细地算一算,如果我大清把南越和暹罗纳入版图,如果把他们的土地交给我大清子民,实行精耕细作的话,如此一来,能解决多少饥荒?”

  “所以,不是我贪心,实在是我大清万万黎民嗷嗷待哺,由不得我在和这些藩属国讲道理!”

第1262章 满汉融合,迎娶若曦

  康熙四十六年终于到来。

  苏明哲得知水师运回来了第一批白银,亲自出城迎接,然后送到了畅春园:

  “皇阿玛,石见银山一年所得,全部在此了!”

  一万个装满了白银的箱子,宛若兵阵一般,整整齐齐摆在了院子里。

  护卫的一万御林军把眼睛瞪得贼大,大气都不敢喘一下。

  已经五十多岁的康熙,也难掩心头意动:

  “这银矿一年就可得银五千万两,几乎可以比肩一年户部的税收了!”

  “如此富饶银矿,也是我大清之福!”

  “老四,你认为,这些钱该怎么花?”

  不得不说,康熙是个懂经济的,还知道把钱放在国库里,只是死钱,远不如花出去有价值。

  苏明哲思忖了片刻,然后讲道:

  “阿玛,可还记得,冯谖为孟尝君打造‘狡兔三窟’的故事?”

  “嗯?”

  康熙听得一愣,随即反应过来:

  “你这是要把这些钱用到关外?”

  ‘狡兔三窟’的故事,就是从冯谖‘薛国市义’,为孟尝君打造‘新窟’开始。

  而薛国,就是孟尝君的封地。

  现在苏明哲提起‘狡兔三窟’的故事,康熙自然就联想到这里了。

  “不止是关外!”

  苏明哲见康熙如此想,下意识撇了一下嘴。

  从康熙说‘关外’,基本上就相当于,康熙并没有真的把大清统治下的汉人当做自己的子民。

  不过,也没关系,反正自己早就计划好了:

  “皇阿玛,如今我满人虽然一统中原,但是民间依旧有不少想法激进的人,不认可我大清统治。”

  “其实在儿臣看来,不论是满人,还是蒙人,以及其他各族,追根溯源,都是炎黄苗裔,华夏子孙,所以,儿臣有心效法北魏孝文帝,推进满汉融合……”

  “不行!”

  康熙一听自己儿子的话,立刻脸色大变,勃然大怒道:

  “你这是要败坏祖宗基业……”

  “皇阿玛先听儿臣讲完!”

  苏明哲见康熙都不听自己讲完,就要呵斥自己,好不容易等康熙停止了训斥,这才开口道:

  “皇阿玛,自有史以来,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不断侵扰中原,汉末动乱,三国归晋,五胡进中原,一时间,北地竟起十六国,到了五代十国,契丹、女真、蒙兀、党项、吐蕃等族群起,如今剩下多少族群?存世的各族,又有多子孙存世?”

  “我大清如今已经立国六十年,按照一般的王朝国祚气运,还能存在多少年?”

  “皇阿玛,正所谓,不谋万世者,不足以谋一时!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!”

  “所以,在儿臣看来,满汉融合,乃是大势所趋,不容抵挡!”

  康熙对于苏明哲一番振聋发聩的话,还是听进去了,不过,面对苏明哲认真的表情,还是叹了一声后,微微摇头道:

  “老四,你自小聪明,学什么都快,就是处理政务,也比其他阿哥们强了无数倍!不过,你还是太年轻了,想法太过冒进……”

  “我满人入关才多少年,到如今还未站稳脚跟呢,你就想着满汉融合……”

  “你这样做,只会失去我大清立国根基,对于维护我大清统治,并无实际益处!”

  苏明哲见康熙虽然不认可自己的想法,却也没有动怒,就知道,康熙也是有思考过这个问题。

  既然如此,那倒是不用讲什么大道理了:

  “皇阿玛认为的大清根基是什么?”

  “当然是……八旗掌兵了!”

  康熙作为一代帝王,自然不会让这么一个问题难住。

  苏明哲听了,赞同的点了点头,然后追问道:

  “那以皇阿玛所见,我旗人的战斗力,还能维持多少年?”

  “要知道,跟随铁木真横扫天下的蒙元铁骑,也只维护了蒙人一百多年的江山而已!强大如汉唐,也不过是统治了三四百年!”

  “和他们相比,我大清的统治,又能维持多久呢?”

  康熙被儿子问得一阵心塞:

  “若是按照你的意思,满汉融合,就能巩固我大清统治了?”

  “至少可以缓和矛盾!”

  苏明哲言辞肯定道:

  “皇阿玛,您经常下江南,应该知道,各地旗人和汉人一直都是分开居住!如果我大清亡国,新朝的人若是想要报复,很容易就把我旗人屠杀殆尽!”

  ‘屠杀’、‘报复’!

  这两个词语联合在一起,就像是一把利剑,寒光四射。

  瞬间让康熙想起了几十年前,大清刚刚入关时发生的一些事情,比如说:‘扬州十日’、‘留头不留发’等!

  一时间,康熙心乱如麻,不知道该怎么和儿子沟通交流了。

  毕竟,按照苏明哲所言,一旦改朝换代,新朝就会对旗人的大屠杀。

  并且,这种事情属于肉眼可见,根本就不可避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