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737章

作者:野生的冰糖葫芦

  然而,作为最早引进苹果的地区之一,川藏高原的苹果产业始终没有起色。

  农民没有积极性是关键。

  在发展初期,几乎是把所有物资都送到农民的家门口,并且承诺果子包销,才能勉强推动面积增长。

  这里的老百姓更喜欢相对粗放不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作物。

  像苹果这种又要拉枝,又要刻芽的矮化密植模式在川藏很难推广。

  即使政府出资,交给村合作社经营,但技术和管理又都跟不上,最后又只能转包给外来的公司。

  这种在川藏地区普遍存在。

  想要产业破局,必须借助外来的力量、资金、技术、理念,才能将川藏这份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充分利用。

  到郭阳穿越前那年,在雅江-理塘-巴塘318国道的两旁,就时不时能看到大片大片正在平整的土地。

  这就是外来的投资,种苹果,结合三产旅游,搞露营。

  苹果是如此,文冠果也会是如此。

  不论是推动当地发展,还是吸引外地资本前去投资,都需要有一个当地的带头示范案例。

  哪里有金矿,那里就一定会有淘金者去。

  所以,对于在川藏等地区发展文冠果能源林,郭阳也对方晓章强调,务必重视。

  示范案例必须打造出来。

  同时,他也想到了瑞阳,川西高原实验站的谢红江曾引进了这个品种,也不知现在如何。

  要不也在川藏打造一个苹果示范案例,就在318边上?

  琢磨了一阵,他觉得可以试试。

  但这事吧,最好找个‘农创者’,让五亩换大奔跟进,到时候很可能效果爆炸。

  说干就干。

  郭阳让祁子文找来了向天山。

  才过完春节,除了京城分部,其它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也基本都来了酒泉,向天山也在。

  听了郭阳的想法,向天山也欣然同意。

  “一年多时间,已经出了60多期,平均一周多出一期,后面很可能资源紧张,现在培育的越多越好。”

  “才60多期就没内容可拍了?”郭阳歪了歪嘴,明显不信。

  “唉,前期调起太高了,名字调也取高了。”

  向天山语气里带着郁闷,“现在网友都吐槽,五亩换大奔是个噱头,至今就没有过五亩换大奔的例子。”

  “没事,不急。”

  “老板你当然不急,抛头露面的是我,一把年纪了,还被人骂老骗子。”

  “那些人就是嫉妒。”郭阳笑道:“听说致富经都被你们干下去了。”

  “那能比吗?”

  “怎么不能比?”

  “和致富经比,拉低了五亩换大奔的层次。”

  “……”郭阳轻笑道:“合着你就没看上致富经是吧?”

  “五亩换大奔好歹也带一批人赚了钱,去年的蒜你狠、姜你军,可是被五亩换大奔精准预测到了,一批人因此小赚了一笔,风评还是有差距的。”

  有没有人看致富经挣钱他不知道,但有人看五亩换大奔挣了钱这是事实。

  网友们通过弹幕也能实时反馈,挣钱亏钱一目了然。

  “五亩换大奔还没到爆发高峰期,再过两年,很多项目就能见真招了。”

  郭阳问:“极品水果那期的项目,做的人多吗?”

  向天山说:“大部分人将信将疑,但实际去做的人也不少,尤其是嘉禾内部离职创业的员工,就是不太好买苗。”

  “保持跟进吧。”

  买苗这事,是每一个极品品种刚出来时都会面临的问题。

  就如阳光玫瑰,这会儿同样不好买苗。

  出那期视频的时候,阳光玫瑰就还没引进国内,即使引进了,还有技术的突破,还有市场的营销炒作。

  所以,什么时候能爆火,还真是个未知数。

  把在川藏发展瑞阳苹果基地的事,交给了向天山后,郭阳也进行了一番自省。

  要推动红旗河的实现,还缺乏哪些条件?

  首先,作为支撑的主要产业:能源林,已走入正轨,医药也在研发中,资本的投资热情很高。

  但新入场的资本还没有见到效益,真正的高峰期可能还要等三年。

  现下也没人体会直面缺水的困境。

  等这些人赚了钱,再扩张,西北现有的水资源再怎么平衡也完全不够用。

  届时,才是推动红旗河的最佳时机,现在要做的是舆论继续吹风。

  想到这里,郭阳在笔记本上写下一笔。

  除此之外,就是藏南。

  想要缩小工程的难度,这里也是必须收回的,并且还要能安稳的掌控。

  收回不是问题,难的是掌控,但无论怎样,把印度的农业经济搞垮肯定是正确的。

  顺便,他还想再恶心恶心老美。

  无论是疆棉被无端扣押,还是限制国内其它产品的出口,东西方在贸易上交恶是不可避免的。

  让他有点哭笑不得的是,天禾和全王在美利坚似乎打开突破口了。

  尤其是红火蚁和铁蒺藜,全王找到了有效的应对方案,这就有点搞了。

  但他不会阻止,更不可能去说红火蚁和铁蒺藜是他搞出来的玩意。

  何况,也耽误了老美好几年时间,足够了。

  接下来的一两天,他陆续和众多许久不见的高管交谈。

  尤其是从海外回来的余洪海、余小川、杨国成三人。

  余洪海在非洲已呆了四年多,各项工作都往前推进了一大截,贸易上做得最出色。

  刚果(金)的粮食、水果、油棕也略有起色,金沙萨附近的政局也比较稳定,赤道省姆班达卡市的油棕也种了下去。

  不过潜在威胁依然是不稳定的环境。

  华夏在海外的援助都存在这个问题,没有军事武装力量的保护。

  好在,有郭阳的授意,余洪海在非洲也颇为大胆,暗地里发展和扶持了一些力量。

  比如说赤道省大酋长埃迪的队伍,就得到了一批‘破烂’装备。

  别人在东部矿区打生打死,嘉禾则在中西部闷声发展农业。

  这也让他对非洲依然有期待。

第451章 又一年的总结

  寒风不再那么凛冽,沙棘也萌发出嫩绿的新芽,给荒芜的雪山大漠带来了新的生机。

  数栋大楼伫立在这荒原之上。

  大楼里人来人往,郭阳的办公室里也换了一拨又一拨人。

  方晓章、向天山、余洪海,再到现在的杨国成、卿施华和袁文武,这是嘉禾化肥板块的重要人员。

  “今年上半年国内钾肥市场的供应依然过剩,市场相对疲软,未来几年都可能是牛气不再,低迷难改。”

  袁文武不打算避讳杨国成。

  “老挝钾肥公司的未来面临的市场形势可能不太妙。”

  杨国成和卿施华都是技术人员,但对国际钾肥市场也并不是一点也不了解。

  前几年最高峰时,钾肥离岸价达到了580美元/吨。

  现如今不足400美元/吨,但北半球春耕来临,国际钾肥市场又有提价的趋势。

  杨国成问:“国内现在有很多钾肥库存了,为什么价格还要继续涨?”

  袁文武说:“有价无市,国际钾肥上涨,但是国内不再买账了,别说400美元,就是350美元的价格也早已不再吸引各级贸易商的眼球。”

  “买家不买账,可价格却不降反升,真是怪哉!”

  “僵持不久的,俄、白俄、加、美的化肥公司也不是铁板一块,经济不好,各家降价抢市场是必然的。”

  袁文武沉吟道:“老挝钾肥可能一生产出来,就要面临激烈的竞争。

  最近,国内的钾肥企业又与加拿大签订了联合开发年产400万吨钾肥的项目合同。

  加拿大的成矿条件和基础设施都远比老挝强。”

  杨国成和卿施华有些茫然无措。

  老挝钾肥公司也搞了两年多时间,从勘测到技术测试,再到试生产都已经完成。

  下一步就是建设生产基地,实现投产。

  然而,市场形势又不太妙。

  但就这么放弃吗?

  他们在老挝这两年同样不容易,缺乏煤气电,就自行和国内的煤老板开发老挝稀少的煤矿。

  交通条件差,也慢慢梳理出了道路。

  副产物的综合利用,以及尾盐回填等环保问题也在陆续攻关克服。

  在国内到老挝和泰国投资的那么多钾盐矿项目中,也仅有开元矿业能和他们媲美。

上一篇:我的99次完美狩猎
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