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寒冷孕育彪悍
李信点点头,指着沙发对金墉二人道:“二位请坐,没有让客人站着的道理,不管如何,今天你们二位登门,那就是客人。”
李信下楼坐到孟波车里,“说吧,我听着。”
孟波没有废话,直接把事情经过说了出来。
“李先生,我用了一点小手段,在泥振嘴里得知了真相。”
“是和黄李二公子的身边人找到了泥振,给了很大一笔酬金,让泥框写一篇文章。”
“泥振这扑街没敢跟他父亲说,又因为泡妞缺钱,就模仿他父亲的文笔,自己写了一篇文章,就是明报上的那篇。”
“明报也确实是冤枉的,这事是排版主编孙友辉私自做的,他做完这事,就带着全家去了枫叶国。”
“李二公子身边那个人,在文章见报的第二天,也坐飞机去了鹰酱。”
李信搂着他的肩膀,问了一个无关的问题:“你从什么渠道得到的吐真剂?”
“这东西可是各个国家明令禁止外泄的违禁品,你小子还真有点门路。”
孟波指了指泡菜国方向,带着笑意解释道:“李先生,这事说起来也是凑巧,我去泡菜旅游,在高档红灯区得到的,这东西是嫖资。”
李信挑了一眉,诧异的问道:“那些鹰酱大兵还会给钱?他们不都是直接上吗?”
孟波摸了摸大鼻子,不确定的说道:“可能这货是个例外,比较讲究,不好意思白嫖!”
李信没在纠缠这个问题,而是问道:“孟波,你说李二公子是傻子吗?”
“不是!”
“不是傻子,那他为什么要做傻事?”
听到李信这话,孟波马上就反应过来了。
“李先生的意思是有人借着和黄和您争港灯这事,搅风搅雨?”
“没错!老李是个纯粹的商人,一个纯粹的商人最擅长权衡利弊,正常商业竞争没什么,他不会跟我用这种小手段。”
“因为这只会给我借口,以别的手段和他玩,别看他钞票比我多,但是他玩不起。”
李信为什么要跟孟波解释这些?因为这孟波是一个人才,他想用。
随即开口问道:“有没有想法给我做事?”
“有啊!太有了!”
孟波听到李信的招揽,一点迟疑都没有,回答的很干脆。
李信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我会给你的侦探事务所注资,多招点人,把业务范围扩大,回去等着吧,有人会去找你。”
孟波点点头,开口说道:“好的老板!我这就回去准备一下,把事务所整理一遍,也好让财务人员做事轻松些。”
李信摇摇头,“我投资的是你这个人,你那点东西我不放在眼里,没必要这么认真。”
孟波开车出了红信小区,把车停在路边。
回头看了一眼红信小区,在心里感慨道:江湖传闻果然没错,李先生真是大气!
给这样的人卖命,孟波觉得很是舒心,在金钱上出手大方,还给予足够的尊重。
这样的老板不好找!
李信回到家里,看着泥框还有点不好意思。
你看这事闹得!
他儿子做的事,还把人家老爹带上了。
转念一想,都说父债子偿,那子债父偿也没什么吧?
还别说,李信自我安慰一番,马上就理直气壮了,嗯,就是泥家父子的责任。
泥振不搞事,李信能整他们父子俩?
这货把“与其反省自己,不如指责他人”这句话领悟的很深。
第412章 金墉心都碎了
事情经过李信了解了,但是送到嘴边的肉,他要是不咬两口,能对得起书友吗?
书友是谁?
有诗为证。
自古书友出奇才,千古名句随手来。
古有李白诗中仙,不及书友随手编。
唐朝若是有书友,唐诗何止三百首。
得亏李白死得早,不然诗仙名难保。
奈何阿彪没文化,只能卧槽行天下。
待我重读小皇书,再与书友比高下。
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,都不是什么正经人!
李信坐到沙发上,对建国吩咐道:“烧水,烧好水,上茶,上好茶,二位才子登临寒舍,不能失了礼数。”
金墉和泥框对视一眼,这就出去了一趟,态度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
葫芦里想卖什么药?
答案很快就揭晓了。
李信开口说道:“渣先生,泥先生,你们二位的所作所为,对我的名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。”
“但是,我这人讲理,泥先生都负荆请罪了,我在抓着不放,那就失了肚量。”
“你们二位的诚意我看见了,面子有了,里子在哪里?”
俩人听完,就一个想法,你要不要看看你在说什么?
讲理和肚量二字,跟你有一毛钱关系吗?
不过金墉也暗自叫苦,泥框没什么李信能看的上的,他倒是有点好东西。
也只能硬着头皮问道:“李先生,有话直说,我心脏还行!”
“嗯!”
李信满意的点点头:“金先生如此爽快,我也就不再藏着掖着。”
“第一,我要你和泥先生书籍的改编权,第二,我要明报的股份,不能少于百分之二十,就这两个条件。”
“如果同意,咱们之间的事就一笔抹掉,你们怎么说?”
泥框立刻答应道:“我没问题,李先生能看上我的拙作,那是我的荣幸。”
金墉看泥框的眼神恨不得吃了他,这个王八蛋,你当然没问题了,我怎么办?
在港岛,说起金墉那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其所作的十四部武侠小说,可谓影响了整个华人圈。
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,说大家全看过可能夸张,但说看过三分之一绝对是保守的说法。
不但如此,他还把不入流的武侠小说提上了一个档次,是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回避的人物。
大家都知道他是武侠小说家,但除了写武侠小说外,金墉还是个社评家,喜爱写影评,还是一位企业家。
他付诸一生心血的东西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一份报纸,就是明报,五九年,金墉从东南时报辞职后开始创业。
与沈宝新,潘粤明两人合办明报,明报的政治立场不左不右,强调公正与平和,在港岛的传媒界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明报创刊时困难重重,在三年之后步入正轨,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报纸。
那么身为企业家的金墉是如何对待员工的呢,港岛流传着有几件轶事。
随着明报蒸蒸日上,金墉也请了不少着名写手撰写文章,其中最着名的就是泥框和意舒。
意舒要求增加稿费,金墉回答道:你又不花钱,要增加稿费有什么用?
这句话把意舒气的直骂娘,我踏马花不花是我的事,给不给是你的事,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?
随后意舒写文章骂金墉,金墉不为所动,泥框也要求增加稿费,也被挡了回去。
金墉的抠门不但对为他撰写文章的作家如此,对他的员工也是一样。
比如:明报退休编辑黄陵,做了十几年的编辑,退休时金庸只给了几万退休金打发黄陵,黄陵相当不满意,打算把金庸对待其不公的事打广告,最后不得已金庸只能拿钱了事。
还有为金墉的武侠小说画插画的王司马,在明报供稿期间,稿费也很低。
一个月只有三百来块钱,最后在泥框的劝说下,他才将王司马的稿费由三百多块增加到一千二百多块。
明报一年的利润在几千万左右,而这些钱大多数都装进了金墉自己的口袋。
七九年,湾湾作家李敖撰文披露金墉伪善,认为金墉表里不一,表面善良,内心虚伪。
现在李信让他拿小说改编权和明报股份做为赔礼,这简直就是在割他的肉,剜他的心!
李信看金墉沉默不语,一拍额头,解释道:“金先生,明报股份我会出现金收购,不可能白拿你的东西。”
“毕竟我这人讲理,又不是土豪劣绅,哪能强取豪夺?”
金墉都在心里骂翻天了,你踏马只说明报股份会给钱,那些小说的改编费,你是只字不提,这踏马还叫讲理?
没奈何!
形势比人强,确实是明报有错在先,只能回答道:“没问题,我在明报等着李先生的人到来,就这样吧!”
建国端了三杯茶过来,一人面前放了一杯。
“请!”
李信喝了口金银花茶,叹着气对二人说道:“这两天火气大,所以才喝这个茶,你们二位不要嫌弃!”
金墉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,很想知道事情的经过。
“李先生,这事我们能理解,能跟我们说一下经过吗?不然这事能把人憋死!”
李信扫了一眼泥框,这才说道:“泥公子收了别人的好处,这才有了这事,指使泥公子的是和黄李二公子。”
“金先生,这口气你能咽下去?”
“要是我有你的文笔,我能在报纸上把李家八辈祖宗骂的从棺材里蹦出来。”
李信看金墉一点表情都没有,还有点小失望!